大家好!我是来自贺州市人民医院的黄更彪,今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与各位分享我生命摆渡的故事。
谈及造血干细胞捐献,无偿献血是我始终绕不开的话题。我的叔叔是一位默默奉献三十余载的无偿献血者,他用热血诠释大爱的身影,从小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。2001年那个丹桂飘香的秋日,南宁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驶入广西医科大学校园,我毅然踏上这辆载满希望的爱心车,完成人生首次无偿献血。二十三载春秋流转,我累计献血42次,总量达14600毫升,相当于3次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。这份坚持,不仅为我赢得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”的殊荣,更让我深刻理解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内涵。
2014年的一次献血经历,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。当得知可以通过加入中华骨髓库挽救血液病患者时,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深知: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重症的终极希望。我毫不犹豫地签署了志愿登记表,申请入库。
2024年7月,贺州市红十字会的来电打破了生活的平静。告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成功时,同事们笑称我找到了 “生命中的另一半”。在经历高分辨配型检测、全面体检等严谨流程后,我毅然决定:用医者仁心点燃生命之光!
连续五天注射动员剂的过程,对我既是生理的考验,更是精神的淬炼。肌肉的酸胀、骨骼的钝痛、持续的头痛,这些身体的不适在患者求生的渴望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。我运用专业医学知识,与血液科同仁密切协作,调整身体状态,最终成功采集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当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“火种”送往移植医院时,我知道,我兑现了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医者誓言。
在此,我要特别感谢市红十字会黎部长和志愿者黄大姐。在捐献期间,她们始终像家人般陪伴左右,用温暖的话语驱散我心中的阴霾。这份来自红十字大家庭的支持,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公益事业的决心。
捐献结束后,我义无返顾地加入“三献”宣传志愿者行列。通过参加自治区和市红十字会组织的骨干培训、师资培训,我系统掌握了志愿服务技巧。带着家人的支持,我们走进社区、校园、企业,用真实案例传递生命接力的意义。面对误解与质疑,我们始终保持平和心态,因为深知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更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搭建信任之桥,用真诚服务守护生命之光。
我的家庭是无偿献血的受益者。多年前,我的爷爷因直肠癌治疗接受输血,正是叔叔累积的献血量为医疗费用提供了保障。如今,我带着孩子参与志愿服务,告诉他们:我们是无偿献血的第二代,未来你们将成为第三代传承者。这份信念,如同接力棒般在家族中传递,更在社会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。
各位同仁,无偿献血是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尺,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生命延续的人间奇迹。让我们共同携手,用热血书写大爱,用奉献诠释担当,让更多患者重燃生命希望,让红十字精神绽放时代光芒!
作者系贺州市红十字会“三献”讲师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黄更彪